来源: 全国少工委
“我们下一站去哪儿呀?”欣赏着蓝白交映的盐湖,小马可问阿健叔叔。
“去敦煌,看莫高窟。”阿健叔叔回答。
“莫高窟!”小马可顿时激动起来。他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他早就想去那里了。
沙漠中的艺术
路上,阿健叔叔对小马可和阿尕说:“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游客都想来敦煌莫高窟参观,为了保护文物,景区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的措施,所以莫高窟的门票要提前预定,每天只有6000张A类票,能参观8个洞窟。我们订得晚,只订到每天发放1万张的B类票,只能参观4个洞窟。”
小马可的心里不免有点儿遗憾,他知道莫高窟一共有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里面有精美绝伦的佛教壁画和塑像。这次,他只能领略其中的4个,确实可惜。
好在阿健叔叔告诉他:“虽然只能进4个洞,但这4个洞都很典型。有个词不是叫管中窥豹吗?通过这4个洞,我们照样可以领略莫高窟艺术的风采。”
他们驱车越过一大片荒凉的沙漠,来到敦煌城的莫高窟景区。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所有洞窟上下排列,共5层,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有致,远看像一大片蜂房鸽舍,非常壮观。
小马可他们跟着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景区。讲解员说:“莫高窟是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石窟艺术群。最大的第16窟有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小到连人都进不去。”
佛脚比人高
讲解员带着大家来到一座雄伟的建筑前。这座建筑位于第96窟,是敦煌洞窟中最大的建筑——九层楼。红色的楼阁依山而建,气势恢宏,里面有敦煌室内最大的坐佛——高35.5米的弥勒佛像,因此,九层楼又被称为“大佛殿”。
讲解员告诉大家,大佛始建于唐朝初期,是石胎泥塑,也就是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现在人们看到的大佛,除了双脚以外,别的部位都是清代以后重修的。修建大佛殿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唐朝初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如今成了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只见大佛慈眉善目,神态安详,让人心生敬畏,周围还有1000个小佛,各个神态栩栩如生。
小马可仰头观望,直到脖子酸痛,才看清大佛的全貌,心里不禁感慨:“大佛好高啊!1.8米的阿健叔叔站在那儿,还没大佛的脚高呢。”
壁画的艺术宝库
接下来参观的是第220窟,这个洞窟的特色是壁画。讲解员介绍说,敦煌壁画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7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
第220窟是唐朝的代表窟之一,南壁有宏大的经变画,就是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第220窟的经变画无比瑰丽,画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和两位菩萨。他们都立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周围环绕着150多个圣众。画面中部是舞乐场面,乐工奏乐,侍女翩翩起舞,鹦鹉、孔雀也随着音乐展翅翩跹,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在之后的第428窟经变画中,众人又看到了许多美妙动人的“飞天”形象。飞天是在空中飞翔的神仙,表现的是佛国天界的欢乐场景——她们弹着琵琶、箜篌、横笛等乐器,击着腰鼓,飘飞在天际,姿态曼妙生动。
“看那个飞天!”阿尕顺着小马可的手指方向,看到一个美丽的“飞天”双手持竖笛,双脚倒踢紫金冠,就像一只轻捷的燕子俯冲而下,彩带飘逸,四周天花纷纷落下,真是美极了!
九色鹿传说
众人的眼睛还恋恋不舍地停留在壁画上,讲解员已经提醒大家可以前往今天的最后一个洞窟——建于北魏的第257窟。
第257窟的面积不小,里面有弥勒说法像、彩塑天王像、菩萨像等,小马可注意到,西边壁上有一横幅长卷,画的竟然是连环画!
“那是一幅本生画!”讲解员说。
“什么是本生画啊?”阿尕问。
“本生画是敦煌壁画题材的一种,描绘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和他在前世舍身行善的故事。敦煌最有名的本生画有小王子以身伺虎等,这一幅叫《九色鹿王本生》。”
小马可似乎想起了什么,高兴地喊道:“我看过一个特别好看的动画片,名字就叫《九色鹿》!”
“那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就是根据这幅敦煌壁画改编的。”讲解员说,“那个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前世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的人,反而被这个人出卖了,最终恶人得到了报应。”
从莫高窟出来,是一座古庙模样的建筑,原来这里是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是早期敦煌研究先驱者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讲解员指着那些实物、照片,给游客讲述敦煌研究者感人的故事——他们毕生都在荒凉的沙漠中研究莫高窟、保护莫高窟,为敦煌这个人类艺术的瑰宝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在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简陋的办公桌前,小马可一行人合了影,同时向敦煌莫高窟研究保护工作的先驱者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