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全国少工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缓解少年儿童假期“看护难”问题,各地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协同社会力量,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广泛开展寒假爱心托管服务,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寒假。
团北京市委在全市70家社区青年汇实施红领巾成长营地(寒假班)项目,服务全市1400名少年儿童。多元化课程丰富假期生活。根据少年儿童年龄和学段特点,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设少年读书会、科技创新、运动创伤预防、心理健康、美育、生活技能等系列课程。专业化运营促进亲子成长。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借助营员成长档案、营地公约、小红花荣誉榜等,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及时向家长发布营地动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层级化联动营造良好氛围。市、区、街乡形成多层级联动机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奥运冠军、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开展特色课程,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动保障,构建营地管理、课程服务、日常联络、安全保障等工作体系。
团上海市委组织开展2025年上海市小学生爱心寒托班,纳入2023—2025年市民心工程,开设273个办班点,服务少年儿童1万余名。加强思想引领。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老杨树宣讲汇”成员授课,推出以“爱党爱国 自立自强 奋发向上”为主题的开班第一课,结合春节主题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强工作队伍。针对春节小长假志愿者招募难问题,结合大学生“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招募、组织、管理、服务等机制。扩大活动覆盖。整合资源、按需设点,在园区、商圈、楼宇、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中开设办班点,服务来沪人员及“两企三新”领域青年的子女,办班点同比增加44个。
团浙江省委抓住“家门口青少年宫”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契机,依托各地团属青少年宫等阵地开展关爱少年儿童活动,服务4万余人次。开展爱心托管。结合少年儿童实际需要,实施寒假公益托管、体验实践、培训活动等,如杭州开展传统文化、安全自护等12个主题的研学活动,金华推出“智慧少年”寒假成长营。开展公益实践。组织少年儿童参加“捐出一元压岁钱”“学雷锋 树新风”等公益实践,从小在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开展暖心慰问。围绕“红暖一冬传递爱 少年先锋助公益”主题,面向165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提供每人1000元的专项资助。
团湖北省委组织开展寒假爱心托管班1600余个,被列为湖北省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服务少年儿童5万余名。系统部署推动。组建工作专班,明确25项重点任务和时间表、责任人,组织市县两级团委调研摸排,重点服务留守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双职工家庭子女。精心打造课程。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发红色教育、户外实践、场景模拟、科普实验等17门课程,向各地发放课程资源包,联合7所高校建立300余人的省级精品课程讲授志愿服务队。加强工作保障。争取19个省直单位支持,筹措150余万元资金、物资支持基层。开发爱心托管班志愿者招募管理线上系统,1万余人择优上岗。下发《托管点位工作指引》,明确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管理。
团湖南省委组织开办寒假爱心托管班865个,服务少年儿童2.5余万名。组建专业队伍。动员省市县三级团干部为寒假爱心托管组队伍、找场地、筹资金、建课程,依托“社区青春行动”“大学生社区实践团湖南省委计划”“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吸纳125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大学生和专业社工积极参与。打造课程体系。结合属地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采取“托管服务+兴趣拓展+实践体验”的模式,开设品德修养、科学素养、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教育、安全自护等六大课程,开展特色活动1500余场。扩大托管场所。协同联动工会、妇联等部门,整合职工之家、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具备条件的商业(服务业)集聚区、企业(楼宇)园区等,引导托管从社区向商圈楼宇延伸。
团四川省委组织开展2025年“爱心蜀托”公益性寒假托管服务项目,服务少年儿童2万余名。强化活动覆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童伴之家、青少年宫等阵地,在全省21市(州)开设托管班769个,重点服务6至12岁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两企三新”家庭子女、双职工家庭子女。拓展师资来源。以1名班主任、1名兴趣授课老师、2名工作人员“1+1+2”的模式配备托管班师资,联动社会力量,通过“童伴妈妈项目”“逐梦扬帆计划”“返家乡”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600余名青年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增强课程供给。针对不同年龄少年儿童需求,开设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声乐艺术教育、应急安全培训、户外研学实践等10余类课程。
团贵州省委组织开展“快乐假期·陪伴童行”活动,开办“寒假托管学堂”830余班次,为2.9万余名少先队员免费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志愿服务。聚焦重点群体。针对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少年儿童家庭情况和实际需求,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返乡大学生4200余人,面向少年儿童开展托管服务。强化课程供给。采取“1+1+5”模式,即“实践活动+学习辅导+五育融合素质课”,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研学实践。联合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以“青春遇见贵州·感受多彩魅力”为主题,围绕红色、科普等主题在153个少先队校外活动阵地推出30条精品研学路线。团新疆区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红领巾小课堂”活动,服务少年儿童10万余人。建强工作队伍。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等招募大学生志愿者6000余名,面向村(社区)少年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公益实践等活动。精心设置课程。策划实施红色文化传承、禁毒知识宣传、交通安全法规、手工艺术创作等主题的绘画、阅读、趣味游戏活动,丰富少年儿童寒假生活。加大资金投入。协同各方资金100万元,遴选区级示范点369个,带动各地(州、市)开展,帮助各族少年儿童通过“红领巾小课堂”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向少年儿童传递党的关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