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件库 > 1990 > 中少发 > 正文

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少工委第八次全委扩大会上的讲话

1990年09月15日

 

  自赖宁这个先进典型被发现以来,已经一年多了,特别是经过去年十月党中央领导的推动和少工委全会的决策,广泛,深入的学赖宁活动已经成为近年来少先队工作中一项最大的教育工程,并成为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和整个少年儿童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次有亿万人参加,十分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必定会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呈现,必定会产生理论总结的土壤,必定会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

  同时,这种大规模,在情况不相同的地区同时进行的教育实践,要能顺利有效地深入发展,就不能不求助于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少先队各级领导工作者,需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使自己对实践的把握更符合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因此,实践促进着理性思维,实践也呼唤着理性思维。当学赖宁活动按预定目标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而将转入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把在学习赖宁活动中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大家沟通一下,是有益处的。

  1.榜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格化载体。

  在最初发动学赖宁活动的时候,曾经有一部分同志担扰开展全面性的学赖宁活动是否会影响少先队教育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内容的实施。而一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志感到,学赖宁不仅没有使少先队的常规教育受到冲击,反而大大促进和推动了少先队的经常性教育,很多同志都说:学赖宁活动和贯彻纲要在教育效果上是一致的,完全可以有机结合成一体。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其中有没有必然的道理,我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从本质上来说,榜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格化载体。

  社会主义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四有的新一代,但是,如果我们仅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简单地告诉少先队员,是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的,即使把这几条加上详细的注释,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最生动的教育是形象教育,形象教育是其它各项思想教育的基础。孩子们对于社会、社会活动和社会思想的认识,是以直观的人的活动形象为起点的。因此,对于孩子的一切思想品德教育都只能从人的活动形象演化起。这是符合关于人的思想认识是从感性起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在对孩子的形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榜样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在榜样的身上往往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我们社会所希望具有的某些思想品德或能力素质。而榜样教育,正是选择那些能集中体现出我们社会希望的思想品德的典型人物,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在孩子中形成崇尚榜样,效仿榜样、学习榜样的心理,把我们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目标人格化,并通过这样的载体,对孩子们进行下面思想品德的灌输和启示。因此,榜样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内容,而是为了某种目标进行形象教育的有效形式。

  中国的思想文化历来重视榜样教育。一部启蒙的“三字经”,主要是由封建教育榜样的形象构成的。“孔融四岁能让梨”至今仍然是许多家庭对孩子进行品德启蒙的榜样。“三字经”、“神童诗”、“女儿歌”构成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启蒙体系,久传而不衰,其生命力并不在于其封建道德规范的说教,而很大程度上在于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今天,我们组织全国的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正是为了把少先队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内容,即“五爱”情感的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的教育,以及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标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实际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教育的内容人格化,顺应孩子们崇尚英雄的心理特点,使少先队教育纲要的要求比较自然地进入孩子们的心灵。

  因此,那些真正在学习赖宁和贯彻纲要都做出了成绩的地方,必然会发现这两者有“殊途同归”的效能。

  2.大规模的榜样教育是引导社会思想的重要杠杆。

  如果我们不仅是从受教育者的个体,而且从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整体来看,榜样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些。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不可否认,当社会思潮袭来的时候,在局部是没有“世外桃园”的。前些年,虽然少先队坚持了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没转向,共青团也坚持提倡学雷锋没间断,但是,在一段时间里,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青少年里广为流传。个人主义甚至成为时髦的道德规范,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感到忧虑,许多社会贤达对此大声疾呼。我们当时在政协大会上也作过“全社会都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的呼吁。

  怎么样对社会思想实施一种正确的引导?实践证明,大规模的榜样教育是引导社会思想的重要杠杆。

  我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没有定型,不论是先进的青少年还是落后的青少年,在他们的身上往往同时具有两方面潜在的能量。当他们处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正面人物形象的鼓舞下,他们正面的积极性会得到发挥和实现,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反之,当他们处于错误思潮的包围之中,他们盲目的热情就可能变成盲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因此,社会氛围的形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候”的形成是给予青少年思想和行为正确导向的关键。

  大规模的榜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全社会的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的教育活动。它通过肯定榜样的价值,传播榜样的事迹,学习榜样的思想来形成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社会共识,以对青少年造成有绝大影响力的、正确的思想导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规模的榜样教育不仅改造着被教育的对象,也同时改造着影响教育对象的社会环境自身。

  从实践看,今年的学雷锋,学赖宁活动由于全力发动、广泛组织,领导重视、各方协力。强有力的舆论导向调动了大多数青少年向上的积极性,形成了亿万青少年积极参加“双学”的实践热潮。反过来,这种实践活动又解决了一部分群众认为“雷锋不见了”、“学雷锋动不起来”的疑虑。为社会大气候的好转起了全社会公认的积极作用。

  因此,学赖宁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少先队的教育,它还是转变社会风气,形成社会思想的正确导向的一个有力的杠杆。

  3.少先队的榜样教育是多层次的。

  在少先队的榜样教育中,我们不仅需要一个赖宁,我们也不是只有一个赖宁。

  一方面,孩子们眼中的是整个社会而不只是一个英雄,一个孤立的榜样是很单薄的。另一方面,赖宁毕竟只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不可能集他于一身。因此,赖宁只是少先队榜样教育满天星月中一颗闪光的金星,而不能代替全体。

  这样,少先队的榜样教育,其中包括学赖宁活动就应该是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要体现出传统的榜样与现代榜样的连续性,要体现出全社会的榜样与身边的榜样的一致性。

  学先锋、学英雄是中国少先队的传统。刘胡兰、刘文学,特别是雷锋历来是少先队教育中榜样形象。赖宁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有时代特点,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更接近的榜样,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将用新的榜样取代传统的榜样,而只能是更加丰富和加强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一脉相承的榜样群体。因此,在学赖宁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赖宁精神是雷锋精神在当代少年儿童中的体现。强调了学赖宁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发展,也强调了按照时间、地区、年龄的不同在“双学”中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侧重点。人的思想具有统一性,我们不同时期的榜样教育以至整个思想教育也要有统一性,才能真正在人的脑子里做加法而不是减法,方能避免那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宣传模式,造成人们无所适从的现象。

  同时,赖宁只是这一代杰出少年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代表,这些年来,特别是在学赖宁活动中,几乎每日每时都有某些方面与赖宁类似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被发现,这些人物是事迹由于其多样性、新鲜性和对当地孩子的亲切感,可以与赖宁一起构成更加生动、丰富的榜样形象。所以,向当地的少年英模和先进人物学习应该成为学赖宁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山东等地在学赖宁活动中评选了当地的“十佳少先队员”树立了一批与赖宁相辅相成的乡土榜样,实践效果是好的。

  传统性的榜样教育,集中性的榜样教育和身边的榜样教育交相辉映,才能组成一曲丰富和谐的少先队榜样教育的大合唱。

  4.少先队榜样的核心目标是人生观的形成。

  学赖宁有多方面的效益,许多老师觉得学生们学了赖宁会更关心集体,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们学了赖宁会更加用功,许多少先队员更希望象赖宁那样做一个杰出的人。在赖宁这个典型面前,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地说,对榜样教育通过对榜样言行、思想的正确判断逐步达到:学会正确地辨别是非,建立正确的价值尺度,效仿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高尚的进步动机这样四种效果,学赖宁活动的实践证明了少年儿童正是在这几方面大有进步。

  但仅此是不够的。

  少先队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孩子们的人生观的形成打好基础,引导和帮助今天的少先队员逐步形成适应时代需要,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是学习赖宁活动的核心目标。

  事实上,社会上的每一代人,人群中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榜样。这种人生榜样是他们人生观最基本、最生动的组成部分,许多对人生和社会判断都基于对人生榜样的选择和理解。六十年代以雷锋为榜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虽然历经风雨,但总是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雷锋,对雷锋的情感多年不移,并且常常以雷锋现象的多少判断社会风气的好坏。这证明,人生榜样是人生观、世界观中比较稳定的基础因素。

  因此,榜样教育的最终效益和最长久效益是影响人生观的形成。只有当经过对榜样的了解、理解、学习、实践等各个环节、使之成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从而在人生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时候,榜样教育才算达到了核心目标。

  因此,我们开展不习赖宁活动要把眼光放远,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今天的少先队员在一、二十年之后,在他们人生观已经形成的时候,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有赖宁的形象和标准,并且通过受赖宁影响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下个世纪初的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学赖宁活动的长远社会效益在于数十年之后。评估学赖宁活动的成绩要“二十年后论英雄”

  也因此,学赖宁活动不能浅尝辄止,要给青少年有一个从社会榜样转化成人生榜样的形成时间周期。

  5.榜样教育的动力源于社会任务的需要。

  一年来的学赖宁活动,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势头,为什么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除了党中央领导的推动和团队干部的奋斗之外,还有其内在的社会原因。

  榜样教育是要有时机的。首先是榜样出现的时机。什么样的时代会涌现什么样的榜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的意思。赖宁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近年来,类似赖宁这样品学兼优,平时表现突出,紧急关头有英雄壮举的孩子多次出现。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发现和表彰了一大批这样的典型,当赖宁被宣传开来的时候,有好几个同志说:“我们省也有赖宁,就是没宣传开罢了。”这种现象反映了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在党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下,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备时代需要的“四有”素质的新一代正在成长起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几年里即便没有发现赖宁,我们也会发现纪美焕、王金元等与赖宁有相同品德和英雄行为的少年榜样。也就是说,榜样的出现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

  榜样要被社会广泛接受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心理条件。近年来,人们对孩子们的期望模式越来越倾向于全面发展。因此,赖宁一旦被宣传开来,就很快地得到领导、教师、家长各方面的认同,得到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的支持。没有这种认同和支持,学赖宁是难以推开的。

  归根结底,学赖宁活动发展迅速的动力还在于社会任务的需要。去年中国的政治风波,东欧各国的动荡,使全党和全社会都迫切地感到要加紧培养我们事业的接班人。去年以来,党中央领导的讲话、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方针,都多次提出基础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当赖宁被大家了解,当大家认识到“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个少年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都象赖宁那样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见义勇为,临危不惧,我们的国家就是不可战胜的。”则赖宁很快就在全社会叫响了。

  所以,开展学赖宁活动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加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社会需要。

  6.榜样教育要循序渐进。

  榜样教育一般有四个阶段。

  首先是榜样形象的确立,也就是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榜样为大家所认同,使受教育者建立起崇敬榜样的心理,这是榜样教育的情感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是有效办法。

  其次是对榜样精神的理解,即真正理解榜样先进言行的精神实质,并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这是榜样教育的思考阶段。在这个期间,引导受教育者全面了解榜样的事迹,深刻领会榜样的思想是理解榜样精神实质的关键。

  再次是对榜样行为的效仿,即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榜样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榜样教育的实践阶段。在这个期间,要特别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按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再后是对榜样学习思想升华,就是将对榜样的效仿变成以榜样行为为行为尺度自觉规范,使榜样的精神进入思想的人生观层次,这是榜样教育的理性飞跃,这时对榜样的尊从才是长久巩固的。

  上叙这四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无前求后,则欲速不达,有头无尾,则尽弃前功。因此,榜样教育必须遵从人的认识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的两次飞跃。急不得也断不得,只能循序向前,渐入佳境。

  我们对于学赖宁活动总体进程的引导就是按照上述认识规律来把握的。

  7.少先队的榜样教育具有社会整体性。

  榜样教育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少先队的榜样教育更是如此。

  榜样教育既然是一种形象教育,第一步就是使榜样能在社会中形象化。现在最生动的社会形象是文艺形象,特别是影视形象。因此,树立榜样绝不只是个简单的表彰问题,而要借用报告文学、小说、影视故事、电影等社会文化的手段把榜样真实地形象化。

  其次是要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才能使榜样教育有一个较强的外势。这就要借用舆论工具的力量,引起人们的关注,影响人们的情感。一般榜样教育早期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舆论工作。

  再次,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大家对于榜样价值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权威榜样价值判断。而当今的社会权威人士中较有影响的是领导和名人。所以促进领导和名人对榜样的关心和了解,宣传他们对榜样的态度,也是榜样教育的一项社会工作。

  还有,少先队员最直接的影响者是他们的家长和老师,少先队员对于榜样的态度直接受制于家长,特别是老师对于榜样的态度。因此对少先队员进行榜样教育,首先要以一定的形式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榜样教育。

  同时,少先队的榜样教育离不开社会态度的反馈,少先队员学习榜样,可以产生先进行为。如果这些先进行为得不到社会反响,可能很快会自生自灭。如果这些先进行为得到社会的鼓励,就会大大提高少先队员学榜样积极性。

  所以,少先队集中的榜样教育,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整体性的教育工程。需要花较大的精力来创造榜样教育的社会环境,只在少先队员内部转圈子是不行的。这也可以算“功夫在诗外”。

  学赖宁活动也是这样,哪个地区忽视了对舆论、文化手段的运用,哪里忽视了家长、教师和领导与社会权威人士的影响,那里的学赖宁工作就很难打开局面。

  8.组织榜样教育的关键在于骨干的形成。

  就如任何羊群都有带头羊一样,任何人群都是有带头人的。

  榜样对于人们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但实际上往往是通过带头人传递的。

  少先队员的带头人是辅导员老师和少先队干部。他们最容易成为少先队榜样教育的骨干。

  可是,当榜样教育刚开始组织的时候,骨干并不能自然地形成,因此,层层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干部,是组织少先队榜样教育的关键。

  所谓骨干并不仅仅是指个人,大规模的榜样教育要有一批“带路”的典型集体。“培养典型,先行一步,以‘典’带面,有序前进”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聪明的组织者手中总是有能说服人的典型。

  要扩展骨干的影响,总结表扬是一个好办法。此时我们应该注意:经验借着荣誉走才是真正的目的。

  9.榜样教育需要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社会活动,都需要有理论的分析和指导,榜样教育也不例外。

  理论对榜样教育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榜样精神实质的理论分析。赖宁是个全色彩的孩子,他有多方面先进的事迹和思想,也有很多使孩子们佩服的趣闻逸事。少先队员学赖宁究竟学什么,我们对赖宁的言行进行理论分析,归纳入纳出赖宁精神的实质是“五爱”情感的结晶,是“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这样,就使基层较易把握赖宁这个榜样的精神实质,防止学赖宁走偏方向。

  其次是对榜样产生背景的社会分析,这有助于先进人物在学榜样的过程中大批产生。我们研究了赖宁成长的社会条件,发现他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少先队客观培养与主观努力多方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启示了人们不仅要号召孩子们学习赖宁,更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象赖宁那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个问题不解决,学赖宁活动是不会持久的。

  其三是对榜样教育进程和方法的理论指导。使教育更符合人的思想形成规律和少儿教育规律,我们在学赖宁初期提出的“四个一”正是循着人的思想形成规律来策划学赖宁活动的普通形式。事实证明,这种要求是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

  总结典型经验和理论分析指导是领导学赖宁活动的两种看家本领,我们少先队领导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学会这两种看家本领。

  10.榜样教育中有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方法。在组织榜样教育的进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掌握辩证法。

  首先是对于榜样的认识要符合辩证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一般人如此,对榜样也不例外。对榜样提出超出常人的要求,对榜样提出非同一般的衡量标准,只能使榜样的形象发生扭曲,只能使榜样脱离群众。

  其次是对榜样的宣传要注意辩证法,不能认为榜样的形象就一定高大会,没有高,大、全就不成其为榜样。因此,一方面我们决不应该渲染榜样的缺点而使榜样失去其先进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回避其发展过程中的缺点而使榜样的宣传失掉真实性。

  再次是对学榜样的要求要符合辩证法。一方面,要鼓励少先队员以榜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方面,又要承认许多人是不可能完全象榜样那么思想与行动的,只要他接受了榜样的影响,部分地效仿了榜样,就应该受到鼓励和肯定。

  还有,对学榜样效果的反馈也要注意辩证法。我们承认榜样是巨大的鼓舞力量,有时会使受教育者主体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要看到,人的思想变化非一朝一夕之功,简单地把人的思想的进步归之于某项学榜样的活动,往往使人有挂标签之感。所以,在反馈学榜样的效果应该以写实为主,防止胡拉乱吹而失信于众。

  总之,人的思想活动是辩证法体现最充分的领域。而榜样教育正是人们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思想活动,领导者不注意辩证法运用,是很容易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的。

  以上十条仅是学赖宁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思路,现在提出来与大家探讨,是希望大家都在更深的层次上研究学赖宁活动,以“领导先行”来迎接学赖宁活动第二阶段的展开。

 

论少先队员榜样教育

关于学赖宁的理性思考

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少工委第八次全委扩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年九月十五日)

 

  自赖宁这个先进典型被发现以来,已经一年多了,特别是经过去年十月党中央领导的推动和少工委全会的决策,广泛,深入的学赖宁活动已经成为近年来少先队工作中一项最大的教育工程,并成为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和整个少年儿童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次有亿万人参加,十分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必定会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呈现,必定会产生理论总结的土壤,必定会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

  同时,这种大规模,在情况不相同的地区同时进行的教育实践,要能顺利有效地深入发展,就不能不求助于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少先队各级领导工作者,需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使自己对实践的把握更符合教育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因此,实践促进着理性思维,实践也呼唤着理性思维。当学赖宁活动按预定目标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而将转入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把在学习赖宁活动中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大家沟通一下,是有益处的。

  1.榜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格化载体。

  在最初发动学赖宁活动的时候,曾经有一部分同志担扰开展全面性的学赖宁活动是否会影响少先队教育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内容的实施。而一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志感到,学赖宁不仅没有使少先队的常规教育受到冲击,反而大大促进和推动了少先队的经常性教育,很多同志都说:学赖宁活动和贯彻纲要在教育效果上是一致的,完全可以有机结合成一体。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其中有没有必然的道理,我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从本质上来说,榜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格化载体。

  社会主义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四有的新一代,但是,如果我们仅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简单地告诉少先队员,是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的,即使把这几条加上详细的注释,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最生动的教育是形象教育,形象教育是其它各项思想教育的基础。孩子们对于社会、社会活动和社会思想的认识,是以直观的人的活动形象为起点的。因此,对于孩子的一切思想品德教育都只能从人的活动形象演化起。这是符合关于人的思想认识是从感性起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在对孩子的形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榜样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在榜样的身上往往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我们社会所希望具有的某些思想品德或能力素质。而榜样教育,正是选择那些能集中体现出我们社会希望的思想品德的典型人物,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在孩子中形成崇尚榜样,效仿榜样、学习榜样的心理,把我们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目标人格化,并通过这样的载体,对孩子们进行下面思想品德的灌输和启示。因此,榜样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内容,而是为了某种目标进行形象教育的有效形式。

  中国的思想文化历来重视榜样教育。一部启蒙的“三字经”,主要是由封建教育榜样的形象构成的。“孔融四岁能让梨”至今仍然是许多家庭对孩子进行品德启蒙的榜样。“三字经”、“神童诗”、“女儿歌”构成的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启蒙体系,久传而不衰,其生命力并不在于其封建道德规范的说教,而很大程度上在于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今天,我们组织全国的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正是为了把少先队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内容,即“五爱”情感的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的教育,以及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标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实际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教育的内容人格化,顺应孩子们崇尚英雄的心理特点,使少先队教育纲要的要求比较自然地进入孩子们的心灵。

  因此,那些真正在学习赖宁和贯彻纲要都做出了成绩的地方,必然会发现这两者有“殊途同归”的效能。

  2.大规模的榜样教育是引导社会思想的重要杠杆。

  如果我们不仅是从受教育者的个体,而且从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整体来看,榜样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些。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不可否认,当社会思潮袭来的时候,在局部是没有“世外桃园”的。前些年,虽然少先队坚持了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没转向,共青团也坚持提倡学雷锋没间断,但是,在一段时间里,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青少年里广为流传。个人主义甚至成为时髦的道德规范,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感到忧虑,许多社会贤达对此大声疾呼。我们当时在政协大会上也作过“全社会都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的呼吁。

  怎么样对社会思想实施一种正确的引导?实践证明,大规模的榜样教育是引导社会思想的重要杠杆。

  我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没有定型,不论是先进的青少年还是落后的青少年,在他们的身上往往同时具有两方面潜在的能量。当他们处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正面人物形象的鼓舞下,他们正面的积极性会得到发挥和实现,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反之,当他们处于错误思潮的包围之中,他们盲目的热情就可能变成盲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因此,社会氛围的形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候”的形成是给予青少年思想和行为正确导向的关键。

  大规模的榜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全社会的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的教育活动。它通过肯定榜样的价值,传播榜样的事迹,学习榜样的思想来形成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社会共识,以对青少年造成有绝大影响力的、正确的思想导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规模的榜样教育不仅改造着被教育的对象,也同时改造着影响教育对象的社会环境自身。

  从实践看,今年的学雷锋,学赖宁活动由于全力发动、广泛组织,领导重视、各方协力。强有力的舆论导向调动了大多数青少年向上的积极性,形成了亿万青少年积极参加“双学”的实践热潮。反过来,这种实践活动又解决了一部分群众认为“雷锋不见了”、“学雷锋动不起来”的疑虑。为社会大气候的好转起了全社会公认的积极作用。

  因此,学赖宁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少先队的教育,它还是转变社会风气,形成社会思想的正确导向的一个有力的杠杆。

  3.少先队的榜样教育是多层次的。

  在少先队的榜样教育中,我们不仅需要一个赖宁,我们也不是只有一个赖宁。

  一方面,孩子们眼中的是整个社会而不只是一个英雄,一个孤立的榜样是很单薄的。另一方面,赖宁毕竟只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不可能集他于一身。因此,赖宁只是少先队榜样教育满天星月中一颗闪光的金星,而不能代替全体。

  这样,少先队的榜样教育,其中包括学赖宁活动就应该是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要体现出传统的榜样与现代榜样的连续性,要体现出全社会的榜样与身边的榜样的一致性。

  学先锋、学英雄是中国少先队的传统。刘胡兰、刘文学,特别是雷锋历来是少先队教育中榜样形象。赖宁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有时代特点,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更接近的榜样,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将用新的榜样取代传统的榜样,而只能是更加丰富和加强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一脉相承的榜样群体。因此,在学赖宁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赖宁精神是雷锋精神在当代少年儿童中的体现。强调了学赖宁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发展,也强调了按照时间、地区、年龄的不同在“双学”中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侧重点。人的思想具有统一性,我们不同时期的榜样教育以至整个思想教育也要有统一性,才能真正在人的脑子里做加法而不是减法,方能避免那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宣传模式,造成人们无所适从的现象。

  同时,赖宁只是这一代杰出少年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代表,这些年来,特别是在学赖宁活动中,几乎每日每时都有某些方面与赖宁类似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被发现,这些人物是事迹由于其多样性、新鲜性和对当地孩子的亲切感,可以与赖宁一起构成更加生动、丰富的榜样形象。所以,向当地的少年英模和先进人物学习应该成为学赖宁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山东等地在学赖宁活动中评选了当地的“十佳少先队员”树立了一批与赖宁相辅相成的乡土榜样,实践效果是好的。

  传统性的榜样教育,集中性的榜样教育和身边的榜样教育交相辉映,才能组成一曲丰富和谐的少先队榜样教育的大合唱。

  4.少先队榜样的核心目标是人生观的形成。

  学赖宁有多方面的效益,许多老师觉得学生们学了赖宁会更关心集体,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们学了赖宁会更加用功,许多少先队员更希望象赖宁那样做一个杰出的人。在赖宁这个典型面前,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地说,对榜样教育通过对榜样言行、思想的正确判断逐步达到:学会正确地辨别是非,建立正确的价值尺度,效仿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高尚的进步动机这样四种效果,学赖宁活动的实践证明了少年儿童正是在这几方面大有进步。

  但仅此是不够的。

  少先队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孩子们的人生观的形成打好基础,引导和帮助今天的少先队员逐步形成适应时代需要,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是学习赖宁活动的核心目标。

  事实上,社会上的每一代人,人群中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榜样。这种人生榜样是他们人生观最基本、最生动的组成部分,许多对人生和社会判断都基于对人生榜样的选择和理解。六十年代以雷锋为榜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虽然历经风雨,但总是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雷锋,对雷锋的情感多年不移,并且常常以雷锋现象的多少判断社会风气的好坏。这证明,人生榜样是人生观、世界观中比较稳定的基础因素。

  因此,榜样教育的最终效益和最长久效益是影响人生观的形成。只有当经过对榜样的了解、理解、学习、实践等各个环节、使之成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从而在人生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时候,榜样教育才算达到了核心目标。

  因此,我们开展不习赖宁活动要把眼光放远,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今天的少先队员在一、二十年之后,在他们人生观已经形成的时候,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有赖宁的形象和标准,并且通过受赖宁影响成长起来的这代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下个世纪初的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学赖宁活动的长远社会效益在于数十年之后。评估学赖宁活动的成绩要“二十年后论英雄”

  也因此,学赖宁活动不能浅尝辄止,要给青少年有一个从社会榜样转化成人生榜样的形成时间周期。

  5.榜样教育的动力源于社会任务的需要。

  一年来的学赖宁活动,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势头,为什么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除了党中央领导的推动和团队干部的奋斗之外,还有其内在的社会原因。

  榜样教育是要有时机的。首先是榜样出现的时机。什么样的时代会涌现什么样的榜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的意思。赖宁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近年来,类似赖宁这样品学兼优,平时表现突出,紧急关头有英雄壮举的孩子多次出现。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发现和表彰了一大批这样的典型,当赖宁被宣传开来的时候,有好几个同志说:“我们省也有赖宁,就是没宣传开罢了。”这种现象反映了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大批在党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下,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备时代需要的“四有”素质的新一代正在成长起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几年里即便没有发现赖宁,我们也会发现纪美焕、王金元等与赖宁有相同品德和英雄行为的少年榜样。也就是说,榜样的出现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

  榜样要被社会广泛接受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心理条件。近年来,人们对孩子们的期望模式越来越倾向于全面发展。因此,赖宁一旦被宣传开来,就很快地得到领导、教师、家长各方面的认同,得到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的支持。没有这种认同和支持,学赖宁是难以推开的。

  归根结底,学赖宁活动发展迅速的动力还在于社会任务的需要。去年中国的政治风波,东欧各国的动荡,使全党和全社会都迫切地感到要加紧培养我们事业的接班人。去年以来,党中央领导的讲话、教育部门提出的教育方针,都多次提出基础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当赖宁被大家了解,当大家认识到“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个少年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都象赖宁那样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见义勇为,临危不惧,我们的国家就是不可战胜的。”则赖宁很快就在全社会叫响了。

  所以,开展学赖宁活动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加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社会需要。

  6.榜样教育要循序渐进。

  榜样教育一般有四个阶段。

  首先是榜样形象的确立,也就是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榜样为大家所认同,使受教育者建立起崇敬榜样的心理,这是榜样教育的情感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是有效办法。

  其次是对榜样精神的理解,即真正理解榜样先进言行的精神实质,并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这是榜样教育的思考阶段。在这个期间,引导受教育者全面了解榜样的事迹,深刻领会榜样的思想是理解榜样精神实质的关键。

  再次是对榜样行为的效仿,即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榜样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榜样教育的实践阶段。在这个期间,要特别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按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再后是对榜样学习思想升华,就是将对榜样的效仿变成以榜样行为为行为尺度自觉规范,使榜样的精神进入思想的人生观层次,这是榜样教育的理性飞跃,这时对榜样的尊从才是长久巩固的。

  上叙这四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无前求后,则欲速不达,有头无尾,则尽弃前功。因此,榜样教育必须遵从人的认识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的两次飞跃。急不得也断不得,只能循序向前,渐入佳境。

  我们对于学赖宁活动总体进程的引导就是按照上述认识规律来把握的。

  7.少先队的榜样教育具有社会整体性。

  榜样教育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少先队的榜样教育更是如此。

  榜样教育既然是一种形象教育,第一步就是使榜样能在社会中形象化。现在最生动的社会形象是文艺形象,特别是影视形象。因此,树立榜样绝不只是个简单的表彰问题,而要借用报告文学、小说、影视故事、电影等社会文化的手段把榜样真实地形象化。

  其次是要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才能使榜样教育有一个较强的外势。这就要借用舆论工具的力量,引起人们的关注,影响人们的情感。一般榜样教育早期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舆论工作。

  再次,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大家对于榜样价值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权威榜样价值判断。而当今的社会权威人士中较有影响的是领导和名人。所以促进领导和名人对榜样的关心和了解,宣传他们对榜样的态度,也是榜样教育的一项社会工作。

  还有,少先队员最直接的影响者是他们的家长和老师,少先队员对于榜样的态度直接受制于家长,特别是老师对于榜样的态度。因此对少先队员进行榜样教育,首先要以一定的形式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榜样教育。

  同时,少先队的榜样教育离不开社会态度的反馈,少先队员学习榜样,可以产生先进行为。如果这些先进行为得不到社会反响,可能很快会自生自灭。如果这些先进行为得到社会的鼓励,就会大大提高少先队员学榜样积极性。

  所以,少先队集中的榜样教育,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整体性的教育工程。需要花较大的精力来创造榜样教育的社会环境,只在少先队员内部转圈子是不行的。这也可以算“功夫在诗外”。

  学赖宁活动也是这样,哪个地区忽视了对舆论、文化手段的运用,哪里忽视了家长、教师和领导与社会权威人士的影响,那里的学赖宁工作就很难打开局面。

  8.组织榜样教育的关键在于骨干的形成。

  就如任何羊群都有带头羊一样,任何人群都是有带头人的。

  榜样对于人们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但实际上往往是通过带头人传递的。

  少先队员的带头人是辅导员老师和少先队干部。他们最容易成为少先队榜样教育的骨干。

  可是,当榜样教育刚开始组织的时候,骨干并不能自然地形成,因此,层层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干部,是组织少先队榜样教育的关键。

  所谓骨干并不仅仅是指个人,大规模的榜样教育要有一批“带路”的典型集体。“培养典型,先行一步,以‘典’带面,有序前进”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聪明的组织者手中总是有能说服人的典型。

  要扩展骨干的影响,总结表扬是一个好办法。此时我们应该注意:经验借着荣誉走才是真正的目的。

  9.榜样教育需要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项大规模的社会活动,都需要有理论的分析和指导,榜样教育也不例外。

  理论对榜样教育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榜样精神实质的理论分析。赖宁是个全色彩的孩子,他有多方面先进的事迹和思想,也有很多使孩子们佩服的趣闻逸事。少先队员学赖宁究竟学什么,我们对赖宁的言行进行理论分析,归纳入纳出赖宁精神的实质是“五爱”情感的结晶,是“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这样,就使基层较易把握赖宁这个榜样的精神实质,防止学赖宁走偏方向。

  其次是对榜样产生背景的社会分析,这有助于先进人物在学榜样的过程中大批产生。我们研究了赖宁成长的社会条件,发现他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少先队客观培养与主观努力多方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启示了人们不仅要号召孩子们学习赖宁,更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象赖宁那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个问题不解决,学赖宁活动是不会持久的。

  其三是对榜样教育进程和方法的理论指导。使教育更符合人的思想形成规律和少儿教育规律,我们在学赖宁初期提出的“四个一”正是循着人的思想形成规律来策划学赖宁活动的普通形式。事实证明,这种要求是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

  总结典型经验和理论分析指导是领导学赖宁活动的两种看家本领,我们少先队领导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学会这两种看家本领。

  10.榜样教育中有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方法。在组织榜样教育的进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掌握辩证法。

  首先是对于榜样的认识要符合辩证法。“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一般人如此,对榜样也不例外。对榜样提出超出常人的要求,对榜样提出非同一般的衡量标准,只能使榜样的形象发生扭曲,只能使榜样脱离群众。

  其次是对榜样的宣传要注意辩证法,不能认为榜样的形象就一定高大会,没有高,大、全就不成其为榜样。因此,一方面我们决不应该渲染榜样的缺点而使榜样失去其先进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回避其发展过程中的缺点而使榜样的宣传失掉真实性。

  再次是对学榜样的要求要符合辩证法。一方面,要鼓励少先队员以榜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方面,又要承认许多人是不可能完全象榜样那么思想与行动的,只要他接受了榜样的影响,部分地效仿了榜样,就应该受到鼓励和肯定。

  还有,对学榜样效果的反馈也要注意辩证法。我们承认榜样是巨大的鼓舞力量,有时会使受教育者主体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要看到,人的思想变化非一朝一夕之功,简单地把人的思想的进步归之于某项学榜样的活动,往往使人有挂标签之感。所以,在反馈学榜样的效果应该以写实为主,防止胡拉乱吹而失信于众。

  总之,人的思想活动是辩证法体现最充分的领域。而榜样教育正是人们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思想活动,领导者不注意辩证法运用,是很容易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的。

  以上十条仅是学赖宁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思路,现在提出来与大家探讨,是希望大家都在更深的层次上研究学赖宁活动,以“领导先行”来迎接学赖宁活动第二阶段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