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少工委四届四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2002年12月27日)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 李连宁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全国少工委在这里召开四届四次全委会,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为主题,开创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我受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的委托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借此机会就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讲几点体会和工作设想,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概括起来可以说,今后的五年是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最艰巨的五年;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最关键的五年;更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有利的五年。
首先,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处于压力最大的时期。“普九”的攻坚任务中,还有10%的人口覆盖地区正在“两基”的攻坚,难度是非常大的。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根据最新统计,2004年将是全国初中学龄人口的最高峰,预计达到7599万人。那么,从2004年以后的三年是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高峰,2007年高中学龄人口将达到7600万人。2007年以后,学龄人口逐步下滑,到2015年,高中阶段的学龄人口只有3900万人。因此,今后的五年,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压力最大的五年。
第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的调整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现在全国有90%县、区把农村中小学工资的发放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上收到县。这个措施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制本之策,但是仅仅上收到县,并不能使经费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如果只是责任到位资金不到位,同样还会面临新的困难。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起以县为主,省、地、县、乡分级分担的保障体制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新课题。同时,在这个体制里,中央财政是以专项转移支付支持来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因此,今后的五年也是最关键的。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进入到关键时期。自2001年起,全国有38个实验区,约1%的学龄学生进入首期课改,2002年秋季,在530多个县学龄人口中达到18%,明年将计划达到30%到35%。教师培训任务非常繁重,如果教育培训不到位,很可能影响到课改的质量。同时,2003年义务教育的实验标准和教材在两年实验的基础上要进行修改,推进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发布高中阶段新课程的实验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标准,启动高中阶段课程的编写,教育部党组已原则同意高中课改的实验方案。今后的五年,尤其是高中的课改,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因为高中课改,跟大学的招生考试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可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是今年五年非常艰巨的任务。
以上三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决定了今后五年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一个关键时期也是最艰巨的时期。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发展条件和形势最为有利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中,对教育的各项要求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体现了加强基础教育战略发展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进一步落实。为五年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明确的指导依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定今后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坚持推进基础教育创新来坚持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教育创新并不是花样的翻新,搞花架子,也不是对过去全盘的否定。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中央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后,我们所做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按照十六大精神就是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不是所有的新东西都叫创新呢?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怎样评价教育创新是有价值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评价,也就是看我们的教育创新是不是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评价才是我们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指导依据和评价依据。落实到基础教育工作,就是要看我们的创新,符合不符合“三个代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第二是否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我们的各项改革和创新都要从这三方面认识和评价。
三、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发展。
第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增强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二,要认真学习领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在建设全面小康过程中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非常全面的要求,不仅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上,我们要体现什么叫现代教育国民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培养的人也应当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学习领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全面实现小康中的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拓上、在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在生态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上如何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那么,少先队工作如何发挥在整个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中相应的先导性的作用,同样值得每一位少先队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思考。我们从教育工作的部署上,推进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拓展创造一个超前的发展的空间。如果在这个方面滞后,教育的先导性就体现不出来。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并不是指望每个人都去当翻译,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的视野和国际交往的能力。所以,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也同样适用少先队的工作。
第四,要认真学习领会“两个服务”和“两个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阐述党的教育方针,并赋予新的内涵,对于指导教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增加了为人民服务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涵,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包涵非常深刻的含义:
教育做为一种公益性事业,要把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摆在十分突出位置。这也是指导我们改革创新,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体现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就要逐步建立起社区、家长和公众参与学校建设的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制度,把学校的管理转向主要向社会负责,真正使教育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我们培养的人应当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是为人民服务,说明我们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也包涵着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少先队教育的空间大大扩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包括科学实践、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这对于少先队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要认真学习领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发展的问题上,继续坚持原有的一些思路。诸如坚持教育的适度超前的发展;坚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继续坚持普九和扫盲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等等。在此基础上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缩小过大的差距。今后教育方面新增的财力要主要向农村教育倾斜,要通过“手拉手”、“东西部对口支援”等活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成为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然,我们讲均衡发展,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削峰平谷,而是强调缩小差距。
从发展思路看,另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基础教育各项事业以及与其它教育事业协调的全面发展。我们虽然实现了两基,但是,从整个基础教育事业来看,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还比较稳定,尽管还会有少数地区不平衡,但总体上是稳定的。而初中教育仍是义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弱中之弱是初三年级。辍学率居高不下,初中阶段的巩固提高至少还需要5到10年。另外,残疾少年儿童享受义务教育也是最薄弱的。据统计,全国残疾儿童大约有500万人,按照三类残疾和弱智的三级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我国在校就读的残疾儿童数量增长了4倍,但在校生只有38万人,还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就学需要。这说明基础教育发展、义务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协调。同时,我们的高中教育更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现在高中毛入学率只有42%,高中阶段的初中升学率是53%,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升到高中阶段,而高中阶段只有一半左右的人有考大学的机会,50%的一半是25%,这25%里面约有50%、60%能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这样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刚刚进入大众化的一个临界点。所以,高中阶段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上已经成为一个“瓶颈”。另外,幼儿教育近年来也处于停滞状态,在园儿童一直徘徊在2000万左右,这些数字都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仍处在一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基础教育要把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作为今后发展指导思想和新的思路。
促进基础教育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统一,外延与内涵并重的发展思路。在“两基”基本普及以后,如何保证普教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思路上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讲发展要有新思路,一方面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全面协调的发展和外延、内涵并重的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们继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消灭文盲。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青壮年文盲下降到1%以内,成人文盲在3%以内,这是比较有把握的,实际上有可能成人文盲会下降到2%以内,因为到2020年全国人口15亿,如果2%的话,就是3000万,3%是4500万,还有18年,3%是肯定没问题的。
第六,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论述。一是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写进了十六大报告,对基础教育工作,是最大的一个肯定和支持,也是我们以十六大报告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一个依据。今后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顾虑和动摇;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记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光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我们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模式,特别是要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在小学开展的“在做中学习”的实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做中学习”的项目,很希望少先队一起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营造一个氛围、构建一种模式和机制,在现行高考招生办法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既定的模式基础上,开通新的向一流大学推荐拔尖苗子的机制,使诸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者、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的获奖者等拔尖苗子能够通过这种机制直接到大学去。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并且结合课程改革来进一步推进,授权一批211工程的大学和认定的一批示范性高中进行大中学校的衔接,让大学在高中从高一开始进行科学的测评,把一批符合条件的学生由大学跟踪进行指导,在高中毕业时,由中学推荐,通过大学的选拔机制,选拔进入到一流的大学里面去,通过这样的机制来探索培养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七,要认真学习领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以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十六大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到非常高的一个层面,不是一般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而是把它作为建设来抓,对教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落实这样的要求,就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四个基本”和“三个代表”的教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实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八,要正确把握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来联系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改革,有一些新的思路,我们过去讲农村教育的改革,更多的是强调要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在城镇化的发展中,如果把农村教育仅仅局限在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服务,那么,农村的孩子就很难为建设全面小康做出贡献,很难适应城镇化进程发展。我到贵州有一个初三分流班,也就是农村技术班。我问孩子一个问题,愿意到城里去发展的请举手,56个孩子中有40个孩子举了手,这说明农村孩子是非常愿意到城里面去开拓的。然而这个学校的课堂却只教种烤烟和水稻,那他们怎么适应城镇化的发展呢?如果还是把农民的孩子固化在土地上,不推进、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最终的代价是什么?就是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所以,我们思考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应该有更宽的视野。
第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现在小学的师资按照合格学历只是中师,也就相当高中水平,这样的教师学历水平是世界最低的国家这一,甚至还比印度还低。国外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设置了专门培养的教师的本科叫初等教育学院,我们未来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特别是通过小大专这种模式来进行一些探索,还可以招一些初中毕业生,然后学五年,毕业来教小学。国外的小学教师几乎没有分科,一个班一个老师包到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当然国外小学这样的教学会影响其数学科学的教学质量,而我们是分得过细。在小学教师中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恐怕目前只有少先队辅导员符合要求。同时,通过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来培养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师资水平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要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进行教学研究的新的模式。
第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据统计,2001年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总投入2179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1379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基础教育的支出达到了505.59亿元,占财政预算内的义务教育拨款近30%,用于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危房改造、义教工程、高中建设等等。但尽管这样,基础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来加大投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作出决定,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望这一决定得到切实落实。
第十一,完善国家对贫困学生助学政策和制度。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依法保护公民接受基本教育的平等权力,这里要特别强调关注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包括关注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特困(全国约有3000万农村特困人口)群体的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城市中约2000万的最低保障线以下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农村中约有6000万比较贫困人口的子女的就学;据统计按1/3计算,我们要资助的在校学生3000万左右。我们正在酝酿,启动农村贫困地区或城乡弱势群体的免费义务教育的工作。主要分几个层次进行,第一,实行“两免一补”。就是免杂费、免书费,给一定的生活补助费,这主要对边远困难地区寄宿制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这个项目不光是物质的帮助,还是一种教育的过程。把这样一个免费教科书的过程也成了一个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一个教育过程。在政府支持的同时,少先队通过开展手拉手和对口支援也有很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下一步也要扩大免费教科书的这样一个项目。
此外,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十六大报告和新修改党章里都强调要重视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高中在开展业余党校教育,在发展党员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现在全国中学高中生的党员有1万4千人,中专中职3万8千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千分之一。要推进中学在高中生中发展党员。
四、围绕贯彻十六大的精神,教育部正在研究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八项建设和五项改革:
一是加强农村乡镇初中的建设。在已经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推进乡镇初中的建设。全国计划推进15000到20000个点,每个点都给予相当一笔资金,用于它的学生宿舍的建设和仪器设备信息化的投入,这样跟2005年所有的初中要实现校校通相配套。
二是与加快高中的发展相联系的重点支持县、镇高中的建设。特别是重点支持中西部县、镇高中。
三是逐步推进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包括农村的特困人口、城市的低保人口、残疾儿童以及农村的比较困难的群体,按照“两免一补”、“两免”、“一免”的办法逐步推进,城市低保人员免费义务教育工程由各地城市实施。国家重点帮助农村地区。
四是少数民族扫盲教育。主要帮助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脱盲。一个1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一般分布在一、二个县,我们帮助它脱盲,甚至帮助它实现“两基”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
五是社区早期儿童教育的服务网络建设。今后学前教育不光是学前三年,要把0到6岁的儿童,以社区幼儿园为依托,建立一个辅射社区的幼儿儿童早期养育教育的服务指导的网络。
六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校校通工程要重点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远程教育。主要是三种模式:农村初中的网络教室;卫星的教育资源接收系统和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工程资金3.44亿元,主要面向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七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在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在2007年左右基本完成。
八是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把思想教育建设工程化,这样才能夯实。首先把民族精神的教育制定一个实施纲要,要滲透到各门课程里面,各个环节,各种活动里面;第二,加强基地的建设,包括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把这些基地作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载体。第三,加强德育工作,加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营造对孩子心灵的有冲击力和震悍力的效果。另外要进一步发掘德育的资源。德育资源很多东西是可以挖掘的,只要我们动脑筋、勤思考还是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的。
同时要推动五项改革:一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巩固已有办学体制改革的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规范办学体制改革形为;三是推进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学校章程制度,建立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制度,社区、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管理和监督的制度,使得学校负责的导向有所调整;四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五是深化基础教育的相关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这里特别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小生初的免试入学的制度,在坚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因为现在无论是后来出现的反复也好,还是过去的经验证明也好,考试在小学阶段虽然也能体验一定的公平,但是对小孩的身心、成长是弊大于利,所以下决心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