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件库 > 2004 > 中少发 > 正文

  2004年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共青团十五大提出的任务,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肩负起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一、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为重点继续大力推进“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主题活动

  1.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围绕“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的主题,结合实际创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体验项目,使少年儿童进一步受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熏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感召,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小养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品行操守,明白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健康的基本修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真切感受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努力做了不起的中国人,建设了不起的中国;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2.重点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要继续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以少先队中队、小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活动的第一阶段,要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通知(中青联发〔2003〕44号)要求,在少年儿童寻找事件、人物和做一件事情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和评选既体现民族精神又深受少年儿童喜爱、便于流传的优秀原创歌曲,通过丰富多彩的推介和传唱活动,让民族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以适当方式于"六一"期间推荐给广大少年儿童。

  3.进一步深化"手拉手"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身体健康与有残疾的少年儿童的手拉手结对工作,完善找朋友、交朋友、有条件的地方看朋友等环节。要按照国务院对口扶持援助结对省区的安排,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各民族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要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在本省(区)内进一步深化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活动和手拉手志愿接待家庭活动。要加强机制建设,通过地域间的少先队组织手拉手,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手拉手,少先队辅导员手拉手,强化少先队员之间手拉手,并带动学校手拉手,家庭之间手拉手,使"手拉手"活动持续不断的开展下去。

  4.进一步普及“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活动”。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制订并推广“小甲A足球五年奥运计划”。从2004年至2008年,每年推出一个活动主题,重点抓好一个有影响的全国性活动,不断深化“体验足球、快乐成长”的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健全机制,进一步推动小甲A足球活动在学校、城市社区和乡镇的有机互动,巩固足球游戏活动、文化活动和竞技活动三位一体的活动模式。鼓励各级少先队组织因地制宜建立形式多样的小甲A足球活动俱乐部,努力做好社区推广工作。

  二、适应教育创新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雏鹰奖章”体系,推动“雏鹰争章”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5.明确少先队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完善雏鹰奖章体系。少先队要积极参与到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中,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体验教育的途径开展雏鹰行动是少先队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和现实途径。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基本目标,构建雏鹰奖章新体系。

  6.积极开展争章活动,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要结合少年儿童的生活实践开展争章活动,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服务;结合少年儿童的学习实践开展争章活动,为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结合少年儿童自身成长需要开展争章活动,为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服务。各级少先队组织要根据各地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在不违背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可开展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争章活动。在争章过程中要突出实践环节,发挥雏鹰奖章的激励作用,实现雏鹰奖章与新课程的有机衔接。

  7.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善雏鹰争章的过程,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雏鹰争章运行机制。完善定章、争章和颁章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体现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自主、重在体验的原则和操作规范。要引导少先队员在争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下,确定个人的争章计划;要按照自己制定的争章计划,在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集体或个人的方式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努力达到获章标准;少先队组织或者经过授权的社会机构,要按照获章标准的规定,对少先队员在争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和认定,颁发雏鹰奖章。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雏鹰争章活动纳入新课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中。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雏鹰争章活动,不断壮大由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指导和支持雏鹰争章活动,充分利用少年儿童校外活动阵地和社区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雏鹰争章活动,进一步推进雏鹰争章活动的社会化。

  三、努力构建少先队文化,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影响力

  8.进一步从整体上推动少先队文化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的探索。要通过少先队工作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在少先队组织内由少先队员、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共同营造一种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理念基础上的精神默契。要根据少年儿童学习、生活、娱乐、安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形成体现少先队组织理念的鲜明的导向,使少年儿童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都能得到少先队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要结合关系少年儿童生存发展的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少先队组织鲜明的主张,并联合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宣传和实践这种主张,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9.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重视发挥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红领巾网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独特的队旗、队徽、标志、队礼、呼号、礼仪、鼓乐、队服等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以及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助残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少先队建队纪念日,以及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影视,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征文等活动,举办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主题队会,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10.通过树立和宣传少先队的先进典型促进少先队文化的形成。先进的少先队集体和个人典型是少先队文化的集中代表,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大力挖掘、积极培育优秀的少先队集体特别是中队集体的典型和少先队员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并在少先队组织中和社会上广为宣传。通过“雏鹰奖章”、“十佳少先队员”和特色中(小)队、“红旗大(中)队”等奖励形式,推动少先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认真做好第九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第五届“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和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的评选表彰工作。

  11.围绕少先队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队报队刊等宣传阵地建设。队报队刊应按照少先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主动配合少先队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以整体优势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通过多种多样、为少年儿童真心喜爱的活动形式促进少先队文化的发展,根据各自报刊的特点在少先队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开展公益性活动,支持少先队基层组织的队部、队室、广播站、电视台、网站、图书角和实践基地建设,及时充分地展示少先队文化建设的成果,向全社会宣传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师长伙伴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生气勃勃的风采和快乐。围绕少先队建队55周年开展宣传活动。各级少先队组织也要从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大局出发,重视发挥队报队刊的作用,重点做好《中国少年报》、《辅导员》、《中国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小干部》的宣传、推荐和发行工作。

  12.围绕少先队文化建设的需要推进少先队信息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在传播少先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组织,整合资源,主动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少先队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带来的影响。全国少工委将进一步推动中青网"中国少年先锋队"栏目的建设,加强与"中国少年雏鹰网"的合作,开辟少先队建队55周年专栏。省级少工委应依托省级团委的网站建立面向社会的少先队主页。基层少先队组织要主动依托全团"县县上网"工程,努力做好少先队工作信息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四、继续开展好示范性的工作项目,进一步加大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力度

  13.继续做好少年军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教育和公安部门的组织协调,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扩大活动阵地。进一步发挥示范校的示范作用,加强少年军校教官的培训,推动少年军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少年军校工作的调查研究。

  14.积极开展少年儿童科普体验活动。科普体验活动要注重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过程,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意识与态度的确立,为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通过争当"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少年科学院"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引导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我们爱科学》杂志要积极宣传少先队科普体验活动的经验和典型。

  15.深化拓展"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进一步联合教育、公安部门和有关方面,以主题活动、音像、漫画、宣传材料等有效形式为载体,开展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保护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活动。进一步拓展"少年儿童平安回家"活动的内涵,推广"小黄帽"和"让"字牌;普遍开展以学习自护知识、培养自护能力为主题的体验活动;联合有关方面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律意识;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对少年儿童的侵害。

  16.继续办好"雏鹰热线"和"知心家庭学校"。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面,开辟网上服务;就少年儿童心理状况开展科研活动,提出研究报告;积极探索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雏鹰热线咨询服务基地的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继续建立"知心家庭学校",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动员社会力量,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17.积极开展交流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国外少年儿童组织的工作联系,努力拓宽交流渠道。与香港游乐场协会共同开展"第三届内地与香港少年手拉手体验交流营"活动。配合全国台联开展好第八、九届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动。

  五、以贯彻落实"全团带队"的要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18.把贯彻《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全团带队的意见》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切实发挥各级团组织少年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工作规划,提出落实措施,推动这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团中央明年适当时候将对各地团带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总结推广好的做法与经验。进一步营造全团带队重在落实的氛围,在《中国共青团》、《辅导员》杂志等团队刊物上开辟专栏,刊发典型经验。

  19.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改革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鼓励支持各地少先队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巩固和发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发挥农村乡镇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学校大中小队的活跃,深入开展"科技小能手"、"文明小使者"活动,加强对农村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与指导,拟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农村少先队组织建设研讨会。

  20.依托团建抓队建,努力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少先队工作。按照"先行探索,逐步提高,抓住难点,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在各级团组织的指导下,探索少先队由校内向校外广泛拓展的途径,形成以街道团工委(或青年中心)为核心,以热心少年儿童的各方面人士为骨干,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载体的少先队开放、灵活、协调、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

  21.进一步巩固学校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大中队的建设,促进少先队基层组织的全面活跃。加强少先队小干部队伍的建设,重点推进少先队小干部的民主选举和任期轮换,为广大少先队员提供平等参与、服务他人和学习民主的机会。适应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调查研究在民办等各类非公立学校中建队的方式,总结经验,抓好试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22.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完善四级培训机制,分类推进。按照全国少工委《2004-2007年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计划》的要求,明确任务,各司其责,分级落实,形成合力。认真落实省(区、市)、市(地)、县(市)在同级团委或教育行政部门设总辅导员的工作。全国少工委也将继续为西部地区少先队辅导员举办上门培训,继续大力推进辅导员高级研修工作,举办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干部研讨班。举办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展示活动。

  23.进一步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少先队工作学会的建设,广泛吸收大学、科研院校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少先队的理论研究,争取教育部门支持,把少先队教育研究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科研体系建设之中,形成一支少先队理论研究社会化的专业队伍,促进少先队理论创新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要继续扎实有效地推动"十五"课题研究,切实加强《中国少先队文库》和"中国少先队论坛"的建设。结合少先队建队55周年纪念活动研究和总结少先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继续发挥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发动各方面力量对目前我国校外教育的宏观政策(主要包括《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和《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管理规程》)和校外教育机构活动课程进行研究,出版《中国校外教育年鉴(2001-2003)》。鼓励开展区域性少先队文化研究的合作或论坛,促进区域性少先队文化论坛的形成。

作者: 编辑: 潘语涵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