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红手印

2022-04-13 16:42:13 来源: 全国少工委

第十八期

十八个红手印

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18位农民聚在一间破草房里,代表全队20户人家开会。

他们,都来自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这个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这一年,安徽遭受历史罕见的大旱,庄稼地裂开了大口子。收不来粮食,没饭吃,就连小孩子也要出门拽野菜。

各家各户是“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这可怎么办呢!

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18位庄稼汉,签订了“秘密协议”,按下鲜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签完契约,大家就把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

牵着牛,领回耙,大家的干劲儿,一下上来了!

“加油干啊!”“你也是!”“成败在此一举!”

小岗农民憋了许多年的干劲爆发出来了。

天不亮,就有人出发去锄地。半夜里,还有人在地里整理秧苗。

一天两顿饭,他们都在田里吃,每个人都觉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

1979年,小岗生产队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打谷场上一片金黄,小岗收获的粮食比前一年增加4倍多。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

农民收入增长16倍,村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22元跃升到350元,还了贷款,生活也好了起来。

他们乐开了花,编出了顺口溜:“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顺口溜唱的,就是“大包干”。

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后来还被推广到了全国。

“大包干”是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收获以后剩多剩少都归农民自己所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打粮食,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小岗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包干到户,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让农村爆发出伟大的创造力。

破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煤油灯变成了电灯泡。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2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等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党中央连续5年发出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将农村改革推向全国,最终确立了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

慢慢地,一家家乡镇企业冒了出来,一个个“万元户”不断涌现。

农村改革,成功了!小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影响了无数勤劳的中国人。

在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它经过不断丰富,逐渐沉淀和凝练,成为了“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

作者: 编辑: 陈文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