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科研 > 正文

少先队校本课程实效性初探

2017-04-25 16:58:07 来源:

少先队校本课程实效性初探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何骏飞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少先队校本课程的构建,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措施。在大课程观的引领下,提出了明确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三维目标,开发和创新课程架构,包含确定发展目标、探究实施思路和构建实施途径。

 

  2012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明确规定,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学校少先队工作一直以活动的形式出现,虽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但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有时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在以课程为主的学校生活中,通过活动形式出现的少先队显然处于“次等”的地位。

  如何在学校中真正落实好这一决定,让少先队活动课程成为实效性强的新型课程,让每一位辅导员将上好少先队活动课程做为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让每一位少先队员将少先队活动课程视为最喜爱的课程。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大课程观对少先队课的引领

  少先队队员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以小学为主要教育阶段。目前,小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体系,从其内涵来说,与少先队根本任务的诠释是相通的。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概念再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制共包括四大类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课程结构、教材系统、教学内容的调整,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成为少先队活动课程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少先队工作一直为学校所重视。在少先队课程决定还未出台前,我校就已经将少先队纳入了课程范畴。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便已提出构建现代课程体系并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着。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通过相应的课程来实现的。传统课程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指向已知。我校构建的现代课程系统既有对传统课程的理解发展,又有蕴涵全新理念的独到解构,力图利用已知培养学生掌握未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尝试将课程分为三级课程、活动课程两大部分,并首次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德育教育等工作虽不是以课堂形式存在,但是有计划性、法规性、组织性、稳定性,有规定的内容和目标,符合现代课程的标准,因此列入课程发展系统。

  我们关注文化的教育作用,重视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作用,重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创造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实效的载体,提高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效。

  二、构建明确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三维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第一要素”,具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少先队活动课程既然以课程的形式呈现,明确课程目标,让授课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是激发辅导员上好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关键。

  团中央罗梅书记在全国少工委六届三次全委会上强调:学校少先队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活动,还缺少比较科学、系统、时代感强的指导,少先队教育还缺少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相衔接的专业路径和方式……研究制定《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逐步推动在中小学建立少先队教育学科。纲要的草稿,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儿童心理发展、政治社会化、道德实践理论等,研究少先队组织特点,明确提出组织意识、政治启蒙、道德养成、成长取向等教育内容,提出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个体辅导等路径载体,把各年龄段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具体化、有形化,努力体现时代感。

  从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特点的少先队课程来说,在积极落实《指导纲要》的过程中要指导辅导员制定每一节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尤为重要。因为这一维度目标可以激发队员的动力,对活动起“催化剂”作用。我们在制定活动目标时,要研究队员的兴趣、动机、意志,在分析非智力因素上下功夫,这对他们会产生激励作用。可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人最根本的方面,是人内心的尺度。我们应引导辅导员寻找少先队本身的魅力,吸引队员、感召队员,同时自己也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

  (一)目标发展愿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全方位建设中,利用课程文化育人功能,为队员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蒙奠定坚实的基础。着力引导少先队员注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确定了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架构,为辅导员上好每节活动课提供了依据。

  1.我们以《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把握好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任务和方向,坚持组织属性,用党的思想主张教育下一代,为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应有作用。

  2.我们立足于教育学的基点。从实际出发,坚持少先队根本任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教育。

  3.构建本性教育活动体系。组织少先队员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开展体验活动,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学习本领,培养习惯。帮助队员获得基本的涵养。

  4.突破对学科德育的狭义理解。使少先队活动课程三维目标的丰富文化内涵得以整体有效实施;使基础教育本质回归到实现对人的文化启蒙这一原点。从人性的本质挖掘对队员的教育点,促进队员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会自我教育的人,有序、健康、幸福的人。

  三、开发和创新课程架构

  少先队活动课程要想有鲜活和长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受到少先队员的喜爱,成为队员们爱上的课程。少先队课程应立足于队员的一日生活,主要针对他们的课余生活,不要被40分钟课时所束缚。所以,除了每周一节固定在课表中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外,我们将课程主要定位在少先队员除课堂以外的一日生活中,确定打破40分钟,如:清晨入校、晨读、课间活动、午饭午休、社团活动、放学……向所有时间段去要时间,改变40分钟的局限模式,确定好培养目标和途径,让队员感受到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不同特色,从而更加爱上这门课。

  (一)确定培养目标

  少先队课程具有综合性与选择性特征,要关注队员们的个性化成长,而且应该对他们心灵与精神成长带来的巨大影响,成为学校现代课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少先队课程应积极落实少先队根本任务,以贯彻实施根本任务为基本目标。同时,我们还要从人本性角度挖掘队员的基本发展目标。

  1.实施少先队根本任务

  少先队组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先队工作中的儿童化、具体化。我们要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抓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素质培养,发挥少先队员自主性,放手锻炼少先队骨干自主活动能力,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全面准备。

  2.做好人生奠基工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教育、小学教育根本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学校的教育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但这只是学校教育责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为学生的人生奠基。同时如何把少先队的根本责任和使命落实,是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少先队课程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关注,用人类优秀的文化作品滋养人;用人类精湛的艺术精髓陶冶人;用人类高尚的道德修养启迪人,培育少先队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品质,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队员的基本能力

  合作、创新、实践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能力。为了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少先队在实践中的合作与创新。

  合作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德,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又是做人的需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实践是对少先队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并产生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方式。队员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活动目标的形成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一日生活为内容的少先队课程发展目标:

  发挥少先队组织特色、自我教育功能和实践性的基本属性,引导学生产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形成基本“有序、有礼、自护、公益”的良好品性和行为习惯,实现队员生活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构建 “动心”生活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本性文化启蒙。

  (二)探究实施思路

  在保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对现有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在集体教育中为队员们设立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少先队课程。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统一规划教学时间、地点,强调学与用的紧密结合,使队员把课上的学习内容在活动课中得以运用。在整体安排中,尝试实施“1+2”的学用模式,提高少先队员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索多种形式,在队员实践运用课程中,我们尝试扩大友谊中队的活动外延,更多地发挥友谊中队的作用,实施年级开放,打破年级、中队的界限,重组活动新组织,产生特殊的教育效应,激发少先队活动课的活力,促进其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生活教育意义,让队员成为课程的资源。比如高年级队员可以参与校本少先队课程内容的编写,利用假期,为新生编写队前教育的手册、校园少先队阵地的导游词等;午休时段,高年级与低年级混桌吃饭,对低年级队员进行文明就餐的指导。高年级队员成为校园小导游,带领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了解少先队的各个阵地,认识少先队的光荣传统等。

  尊重队员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实践课程,并在少先队活动中,提高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合作中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少先队员的社会性发展。

  (三)构建实施途径

  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是非常关键的,要讲求实效。既要体现出少先队的特点,又要考虑学校的教育重点,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发现,在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许多内容在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都有所涉及,若能与这两门课程有效的融合,会解决课时无法落实的实际问题。同时,少先队的教育内容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宣传口号,应该深入队员们的实际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有益补充。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队员的一日生活进行实践。在已经列入课表的少先队活动课将实践的内容经过反思深化,使少先队课程形成具有独特作用、立体的课程架构。通过以上的设想、推论,我们明确了课程的实施途径:依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成队员基本的认知;贯穿在校一日生活,引导队员进行实践;结合少先队课程帮助队员反思,深化认识。

  根据这一途径,我们围绕“有序、有礼、自护、公益”四大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出台《实验一小少先队校本课程纲要》。以“有序”一项内容为例:

  低年级上品德与生活内容:发新书啦,与幼儿园不一样,看看我们的校园;按时到学校、上课专心学、课间休息好;秋游去;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一日生活实践内容:在年级志愿辅导员、高年级学生引导下,按规定的路线上下学,不追跑不喧哗;观看高年级课间活动行为视频进行学习,在志愿辅导员、中队辅导员指导下做好课间准备工作;在高年级友谊中队带领下就餐,有序排队领餐,不拥挤、不插队。

  少先队课程深化:开展情境模拟活动,对上下学、就餐等行为反复练习;开展有序学习评比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社会大课堂外出活动教育指导;外出活动的总结展示;学习校园规则。努力按校园规则去做;学会查对课程表、整理书包;课间休息做什么的指导;学习整理收拾好雨具;知道做操要怎样排队。

  中年级上品德与生活内容:公共生活讲道德;公共生活有秩序;灾难无情人有情;当灾难来临时。

  一日生活实践内容:通过小队合作的方式,描画学校平面图,熟悉学校设施及标志物,遵守规定一日生活实践内容:开展小队课间评比活动。就餐后,以桌为单位共同整理,做到桌面干净,餐盘码放整齐。

  少先队课程深化:每周开展问题自查活动,对同学行为进行调整;为课间有序活动小队提供展示平台;独立解决学校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如何早操不迟到、如何排好队;春游秋游活动、社会大课堂外出活动教育指导。

  这样进行构建后,三个层面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在设计中也着重体现了少先队自我教育、自我运转的功能,真正体现思想支配行动,达到课程的实效性,成为真正受队员喜爱的课程。

  四、进一步的构想

  少先队课程的开设应成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我们还将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同时进一步开发体现少先队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让少先队活动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作者: 编辑: 潘语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