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件库 > 2015 > 少先队要讯 > 正文

  编者按:11月22日至23日,全国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上,浙江、杭州、湖北、上海、内蒙古等地的代表作了大会经验交流。现将相关材料予以编发,供各地学习参考。

 

突出思想引导 加强机制保障

竭诚服务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立志创造

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少工委

  

  近年来,浙江团省委、省少工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育人工作中心,认真按照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作用,突出思想引导,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创新活动服务载体,加强政策机制保障,带领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积极探索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突出思想引导,把握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方向

  一是把握少先队的组织属性,落实少先队的根本任务。坚持少先队组织先进性的要求,带领少先队员向上向善,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小事做起,将要求儿童化、具体化。通过"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争当美德小达人""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等活动,以"雏鹰假日小队"等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道德教育拓展到社区和校外,实现校内和校外的有效衔接。杭州小营巷社区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是重视发挥社区和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坚持面向和服务全体少年儿童,坚持以普及性活动为主,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公益性活动项目建设。省少工委坚持20多年不间断的公益夏令营、宁波的"社区红领巾俱乐部"、湖州的"红领巾社区小岗位"、嘉兴的"红领巾之家",都是整合社区和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载体。"流动少年宫"等一系列有浙江特色的校外教育品牌项目不断涌现,每年为全省近700多万人次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其中,每年开展"流动少年宫进农村(社区、学校)活动"达800余场,服务中小学生56万人次。

  二、完善组织建设,为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夯实基础

  一是不断完善社区和校外少先队组织体系。根据地域性和社会化特点,整合社会资源,依托社区团建带队建,成立社区少工委,创建社区大队、社区中队、社区小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设立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大队1200余个,雏鹰假日小队121819余支,参与雏鹰假日活动人数达1199634人。

  二是不断加强社区和校外少先队阵地建设。截至2015年10月,建成并正式运行的青少年宫93家,乡村学校少年宫200余家。建成了覆盖全省的青少年宫信息化数字平台--"数字少年宫",并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近就便"原则,创建了社区俱乐部等校外少先队阵地。例如,杭州北落马营社区就是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众多商店和企事业单位资源,设立社区DO都城职业体验点。

  三是不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和小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浙江省校外教育教师引航工程",推动全省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倡导"五老"、团干部、志愿者、非遗传承人、消防卫生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校外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各市少先队队长学校的作用,强化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小干部培训,培养、发挥少先队员自主性。全省少先队队长学校达到805所。

  三、注重活动开展,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一是紧密围绕中心开展活动,让少年儿童了解国情省情。在全省开展"助力生态环保""倡导遵纪守法""交通治堵"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为"五水共治"、"平安浙江"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小主人意识。

  二是持之以恒推进雏鹰争章科学发展,让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校外少先队工作,2011年在全国首次创新运用互联网开展争章,统筹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形成校内校外联动,奖章评价认同的活动机制。今年,在易信上率先开辟雏鹰争章平台,开展"核心价值观记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参与人数达到11万多人次。

  三是注重实效开展活动,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加强生活自理、团结合作、孝敬亲老、体育锻炼、文化学习等方面的引导教育。丽水的"春泥计划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台州的"蓓蕾乐园"、金华的"快乐大篷车"、绍兴的"亲子志愿服务队"走入了少先队员的心灵,帮助解决了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加强政策机制,为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有关文件的出台,优化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发展纲要(2014-2017年)》、《关于对浙江省青少年宫实施全面评估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省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去年,省委办公厅下发《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再次为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是管好用好彩票公益金,提供经费支持。为强化管理,在省编办支持下,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专门承担校外教育政策与理论研究、校外活动场所及其专项资金的评估督查、信息网络工程建设、校外教育人员继续教育、校外教育项目研发和推广等工作。"十五"以来,中央返还浙江的、用于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能力提升的彩票公益金,由团省委牵头、会同财政厅,进行资金的分配与检查,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彩票公益金网络项目申报与审核管理,建立了严格的专项审计制度及绩效评价制度。

  三是加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省少工委始终倡导科研立队、科研兴队,突出针对性、示范性和实效性。近五年,省级社区少先队研究课题达到99个,金华的《校外快乐争章活动载体的构建和操作模式的研究》、温州的《深化队长学校建设 提升队长自主能力》等课题都为完善社区少先队工作机制,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工作途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依托社区青少年俱乐部 建设社区少先队组织

杭州市校外少先队总部

  

  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又有意义的假期,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成为大多数家长和社会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杭州市大力开展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把社区少先队作为其中重要的组织支撑,有效带动活跃了社区少先队活动、激发了组织活力。

  一、基本情况

  2009年,选择"新型社区""传统老社区""拆村建居社区"三种不同管理模式的典型社区,试点成立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同步建立社区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工作探索。2012年起,连续三年召开杭州市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少先队)建设工作推进会,就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校外少先队组织管理体系作出部署。2015年以来,结合社区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初步建立规范化的三级校外争章体系。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建有389个社区少先队组织,加入社区少先队的儿童已达55535人,社区少先队共组织活动12913次、263189人次参与。

  二、探索形成多方合作、分级管理、专业指导的管理模式

  一是政府部门加强协调。2010年,杭州市将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少先队)建设列入社区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2年,成立市社区青少年俱乐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承担办公室职责,15个区、县(市)先后组建相应机构。在职责分工方面,文明办将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纳入《杭州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民政局将其列入和谐社区建设范畴,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等贯通衔接;教育局保证中小学校活动场地向社区青少年免费开放,要求中小学生在假期向社区报到,组织倡导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走进社区开展假日活动;关工委、妇联发挥组织优势,推荐社区内热心家长、"五老"人员代表参与,协同社区文教干事、校外辅导员等组织开展活动;团委将社区少先队建设纳入少先队总体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少先队组织和工作体系,行使具体的专业指导职能。

  二是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总体性活动策划及管理、协调、督导工作,出台《杭州市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假日活动指导手册》,修订《杭州市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管理规程》,完善社区少先队组织管理制度。在市、区两级设立校外少先队总部,聘专人担任校外少先队总辅导员或由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兼任,各社区少先队均归口校外少先队总部统一管理;在街道(乡镇)建立少工委,发挥管理协调作用;在社区建立少先队大、中、小队组织。

  三是发挥青少年宫专业指导作用。各级青少年宫(校外少先队总部)负责社区少先队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社区少先队辅导员、志愿者及队干部培训。组织校内外少先队辅导员相互结对,采用一帮一的方式,促进社区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编写《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假日活动方案集》,提供假日活动菜单供社区自由选择。组建"流动少年宫""少儿艺术团"等专业团队把活动送进各社区。

  三、建立运作稳定长效的社区少先队工作机制

  一是灵活建立社区少先队组织。遵循自主自愿、就近就便原则,以社区、小区、住宅楼为单位对应建立少先队大、中、小队。社区大队部还通过实施"微笑敲门计划",由老队员主动上门招募新队员的方式扩大组织覆盖。

  二是开发多元化的社区少先队活动阵地。在社区内开辟来往方便、面积适中、格局合理的房间,配备文体用品、青少年读物等,作为专用活动室向队员常态开放。场地有限的社区利用阅览室、会议室等作为兼用活动室,保证假期专用。积极将社区内的公共活动场地及周边的第二课堂场馆等,拓展为少先队活动场地。有的发动社区内众多商店和单位建立少年儿童职业体验点。

  三是组建社会化的社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社区少先队辅导员一般由社区文教委员担任,经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学校大队辅导员帮助指导少先队工作。社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配合社区少先队辅导员共同开展活动。

  四是培养自主化的社区少先队骨干力量。在社区少工委领导下,社区少先队干部遵从少先队员意愿,通过自主选举等方式产生。组织市、区级小干部培训,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少先队员自己设计、策划、组织喜爱的假日活动,在自我实践体验及同伴的影响下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五是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少先队假日活动。深化校外"雏鹰争章",划分了兴趣章、技能章、特长章三个层级,设立多种争章内容,通过社区少先队大队、区少工委以及经授权的校外争章基地组织实施。大力开展教育性、体验性、趣味性活动,如"社区DO都城""我是小社工"等实践活动;成立"个性小社团",开设"趣味小赛场",开展歌咏、舞蹈、绘画等文体娱乐活动;开展"社区假日营""平安五虎将"等假日学习活动,学习陶艺、剪纸、戏曲等传统文化及自救自护技能;借助"图书漂流站",开展经典诵读及与其相配合的环保、诚信等德育实践活动。

 

关爱留守儿童 共筑"希望家园"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旭光社区

  

  旭光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162户4307人,外来人口876人。为切实教育服务好社区的少年儿童,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成立了"旭日升"少先队大队,由社区投入专项资金两万元建成30平米标准化队室,并聘请区域16名"五老"人士、"爱心妈妈"、学校老师和青年党团员担任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由于社区移民子女多、留守儿童多,为填补少年儿童暑期监管空白,自2013年以来,每年集中开展"希望家园"活动。该项目是团湖北省委、省少工委联合省委组织部、教育厅、新闻出版广电局,面向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暑期公益服务活动,目前全省已建成"希望家园"2176个。社区少先队借助这一项目的实施,拓展工作空间,打造了儿童喜欢、家长放心、群众满意的少先队校外服务平台。

  一、严格落实"六有"标准

  三年来,社区严格落实团省委、省少工委"有活动阵地、有志愿者队伍、有专项资金、有亲情专线、有活动方案、有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在阵地建设方面,在标准化队室以外,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专门腾出200平米办公场所作为活动场地,并配备空调、电脑、饮水机、投影仪等设施。在队伍组建方面,主动联系在外求学的大学生,积极对接社区驻点干部,争取市、区团委下派的志愿者团队支持,同时与艺术学校合作,邀请专业老师加入,确保每年至少有5至10人开展服务。在资金保障方面,通过"自己挤一点、向上争一点、向外筹一点"的办法,三年累计筹措"希望家园"专项资金3万余元。在亲情联络方面,社区专门开设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通过电话、QQ、微信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保持经常联系。在管理制度方面,认真落实《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家园"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安全责任书+接送双签+人身保险"的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在活动组织方面,制定互动性、趣味性强的课程方案,让孩子们在"希望家园"度过一个没有学业压力、充满快乐回忆的暑期。

  二、分段实施"五步"工作法

  第一步:招募志愿者。每年5月上旬,在团区委的统一安排下,组织招募社区志愿者,并参加统一培训,学习了解"希望家园"志愿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做法。第二步:宣传摸底。6月上旬,统一制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入组入户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业状况,并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第三步:组织报名。7月上旬,结合每月的社区少先队活动,制定"希望家园"活动计划和方案,动员和接受区域少年儿童报名。第四步:活动实施。7月15日至8月15日,开展为期一月的课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等课程。第五步:总结分享。举办"希望家园"结业仪式,总结活动开展成效,并将孩子们的成长心得、活动花絮制作成视频短片或PPT,反馈给在外务工的父母。

  三、着力打造"四个"基地

  "旭日升"大队按照立足社区、联系学校、覆盖社区的理念,围绕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文体活动基地、能力培养基地、校外体验基地",努力拓展"希望家园"工作空间。一是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希望家园"夏令营。在办好"希望家园"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每年组织一次社区留守儿童、困境青少年前往三峡大坝、宜昌市博物馆、三峡人家等地参观,增加实践体验,让"希望家园"活动更有意思。二是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社区少先队集中活动。利用重大节庆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图片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九九重阳节、小小志愿者"等活动。三是坚持每周一次"小小课堂"。联合社区周边学校,采取培训课时打包、服务内容发包的方法,组织志愿者周末到"希望家园"开展活动,努力使关爱活动覆盖社区留守儿童更多的课余时间,让活动更有价值。

  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将组织服务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团、队组织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区委组织部将"希望家园"作为"强基础、惠民生"重点工作,纳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考核内容。乡镇党委明确要求团委从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经费中给予社区"希望家园"800元补贴。社区党委书记总体领导"希望家园"工作,社区团支部、少先队大队具体负责活动实施和安全保障,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二是将思想引导与情感关爱相结合,团、队组织的吸引力得到提升。"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希望家园"根本目标。一方面主动回应少年儿童期盼。通过开通亲情专线增强亲子联系,开展"同桌的你"活动增强伙伴情谊。今年,独创"一对一"入户陪伴模式,组织8名志愿者入住留守儿童家庭,开展爱心陪伴,反响良好。另一方面注重体现少先队特色。结合社区城市化、村民亟待融入城市发展的实际,精心设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类活动,为他们输送精神养分,引导孩子们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养成好思想、好习惯、好品行。

  三是将精准扶贫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团、队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三留守"群体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重点,农村留守儿童又是社会治理的难点。"希望家园"坚持完全公益性,并尽可能整合资源协助留守家庭解决孩子"看不住、管不到"的难题。社区居民的态度从最开始的"不是很放心"到现在的"踊跃参与、绝对支持",孩子也从2013年的25名增加至2015年的76名。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团队组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进行"一对一"结对,已有5名贫困少年儿童得到帮助,感受到组织温暖。

  作为党建带团建和团、队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希望家园"项目实现了"小措施给予大关爱、小场所发挥大作用、小投入解决大问题"的效果。

 

三进四同 项目带动

构建社区少先队工作新格局

上海市少工委

  

  社区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立足社区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推进校外少先队工作,一直是上海少先队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文件中,明确要求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家庭指导,建立监督机制。社区少先队工作,是融入基础教育改革全局的特殊支撑点,是推进新形势下少先队事业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一、落实"三进四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少先队组织体系

  1."三进机制"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框架

  一是少先队组织进社区。团、教紧密协作,推动普遍建立社区少工委,明确由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分管社区少先队工作,街道团工委书记和民政科科长分别担任社区少先队双主任,吸收街道内青保、综治、妇联、公安等部门同志参加。社区少先队大队以街道为单位建立,中队以居委会为单位建立,小队在中心城区以弄堂、楼组为单位建立。在郊区、农村根据队员的居住地远近、兴趣爱好建立雏鹰假日小队。

  二是少先队辅导力量进社区。主要依靠社区专职辅导员和志愿辅导员两支队伍。社区专职辅导员由区县教育局从学校教师中选派,其编制隶属于区县教育局,从竞聘、培训、考核、经费等方面加以规范,并明确了社区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志愿辅导员由区县少工委通过网络宣传、自愿报名的方式统一招募,建立志愿辅导员资源库。

  三是少先队自主活动进社区。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推进,开发设计出一系列校外和社区少先队活动课程。同时,挖掘整合社区地域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少先队开辟更多活动场所。如依托各区县青年中心,面向社区少先队员开展"啄木鸟行动"等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各区县少工委还建立了校内外评价机制,将少先队员在假期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列入优秀队员评优标准。

  2."四同"机制增强社区少先队组织活力

  一是组织协同。通过团委与教育局、学校和社区两个层面的协同,加强事先统筹协调、事中配合参与、事后总结反馈。从团、教协同看,各区县已形成领导部门有决策、实施部门有要求、相关部门有配合、考核部门有督导的工作局面。从学校和社区层面来看,学校少工委(大队部)和社区少先队互为续接、互为补充,共同为少先队员健康成长服务。

  二是资源协同。一方面,社区辅导员定期走进学校,学校辅导员定期走进社区,探索学校、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的规律。各中小学向全区县青少年开放活动场地,举办"社区队员双休日俱乐部"。另一方面,社区少先队借助区域化团建单位力量,对学校和社区的地域资源、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协调,拓展了一批社区少先队活动场所。

  三是制度协同。为保障学校和社区少先队协同发展,各区县少工委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措施。在组织建设上,制订《少先队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社区少先队建设评估标准》。队伍建设上,制订了《关于加强社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社区教育辅导员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提高活动质量,编写了《校外和社区少先队活动课案例集》。

  四是研究协同。通过资料研究、走出去考察访问、请进来合作研讨等方式,注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际上关于少年儿童校外组织、社区活动、志愿队伍、野外营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新模式。

  二、以"爱心暑托班"项目为抓手,提升社区少先队组织服务能力

  2014年,团市委、市少工委积极承接"爱心暑托班"市政府实事项目,缓解双职工家庭假期"看护难"和未成年人假期"活动难"问题,主动补位民生服务,推进社区少先队活动的项目专业化、品牌社会化。团市委两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区县团委、少工委则争取财政支持,以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经费,确保项目以每人每期不超过600元的公益收费标准顺利实施。2015年,全市共开设爱心暑托班242个,为近2万名小学生提供了暑托服务。

  在人员队伍方面,组织动员大中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做好暑托班管理等工作。协调华师大、辅导员带头人工作室等,对暑托班辅导员、志愿者开展培训。"爱心暑托班"采取1:8左右的师生比,每班设辅导员1名,由团区委、区少工委协调区县教育局选派,同时设大中学生志愿者5至8名,2015年全市共有6274名志愿者参与。

  在资源整合方面,坚持项目导向和社会导向,团建资源、社会资源集约利用,有效服务社区少先队工作。市、区、街镇三级层层梳理,整合"爱心学校"、社会机构暑托服务、社区自办暑托项目,将满足条件的项目纳入"爱心暑托班"范畴,最大化地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进行统一管理,提供标准服务。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由团市委、市少工委编写提供基础类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自护教育等;二是协调合作单位提供菜单式课程,如市容绿化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百场公益讲座、农商银行提供财商类启蒙课程、新闻出版局提供精品诵读课程等;三是征集、精选社会组织课程,通过统一招标和采购的方式纳入到暑托班。基层还可自行安排特色课程。

  三、工作启示

  1.社区少先队是少先队组织创新的重要方向。校内是少先队组织的主要阵地和传统优势,这些年也在不断地创新突破。校外空间无限广阔。随着时代进步,学校、家庭、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实践体验活动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只有努力建设健全完备、充满活力的少先队组织体系,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少先队工作队伍,功能丰富、融合发展的少先队阵地体系,才能就近就便服务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需求。

  2.社区少先队是少先队工作创新的重要阵地。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以区域化团建为基本模式的社区共青团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方面,社区团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资源,具备了一定工作基础。另一方面,社区团组织也需要有好的工作项目来凝聚人气、增强活力。如果将少先队活动融入民生服务之中,社区团组织也就有了好的工作抓手。因此,社区可以成为全团带队的重要阵地。这不仅是社区团组织的政治责任,也是社区团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

  3.社区少先队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的关键节点。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坚持少先队组织的先进性,带领少先队员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正能量。"如果说新媒体是少先队线上的扁平化载体,那么社区和校外少先队组织应当成为线下的窗口和渠道。少先队员家长很多属于青年范畴,从服务青年需求的角度,社区和校外少先队组织承载着团队组织的双重服务功能,是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的有效途径。

  

圆孩子们一个成长的"梦想"

内蒙古自治区少工委

  

  团内蒙古自治区委、自治区少工委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建设"红领巾梦想号"社区服务中心为牵动,探索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服务少年儿童成长。项目运行两年来,已建成"红领巾梦想号"示范中心10处,开展主题活动1427场次,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实现梦想8千多个,逐步成为集成长关爱和社区建队等功能于一体的崭新少先队活动阵地。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织架构上实现"三优化"

  一是社区少工委班子优化配置。依托社区组织框架,搭建社区少工委班子。由社区主任兼任少工委主任,社区内党团工作干部兼任少工办主任,社区相关干部、区域内中小学团队干部、区域单位团干部等兼任少工委委员,遴选社区所在地学校大队优秀辅导员兼任社区少先队总辅导员。

  二是少先队工作平台优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平台自筹自建,上级团委、少工委带头搭建示范性平台,在硬件配套上做到标准化建设,在软件服务上统一设置规范化功能,打造社区少先队工作标杆。另一方面,加强平台共建共享,重点依托我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青年爱里"建设("爱里"是蒙语家的音译,兼有热爱邻里之意,"青年爱里"即"青年之家"),联合搭建团队一体化服务阵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三是经费来源优化保障。通过自治区团委、区少工委和青基会联合设立"红领巾基金",本着助人自助原则,以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大队为单位组织捐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募捐,为社区少先队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红领巾梦想号"运作和社区少先队活动开展。

  二、队伍建设上实现"四化"发展

  一是专业化支撑。以社区少工委总辅导员为带动,聘请本社区、热心少先队工作的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社区辅导员,培养社区少先队辅导员骨干,注重打造常态化社区少先队工作力量。

  二是志愿化补充。在有效整合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动员吸纳学校大队辅导员、老教师、老专家、师范类大中专学生等优秀人才,建立社区志愿辅导员队伍,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辅导、互动交友等志愿服务,形成社区少先队工作辅助力量。

  三是公益化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一支由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社工、青年志愿者等社会爱心人士构成的公益服务队伍,通过不定期开设讲座、关爱疏导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公益服务。

  四是自主化管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组建文艺、科技、体育、环保和孝心行动等特色小队,由少先队员自主选举小队干部、自主管理、发挥作用。

  三、服务功能上突出"四性"

  一是着力增强针对性、功能性。改进"红领巾梦想号"的功能设置,比如,在偏远山区和牧区,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通"亲情沟通热线",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方便孩子们与父母亲人联络交流,满足他们亲情沟通的心理需求。针对城市生活特点,在社区"梦想号"开设"四点半课堂",提供"亲情陪护"服务。为完善服务功能,设置"微心愿认领"服务,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实现小小愿望,助力其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着力增强全面性、合理性。在有限的空间里,精细布局、优化配置,配备图书角、教辅光盘和孩子们喜欢的、有教育意义的影音视频资料、手工教具、文体用品等。通过"课业辅导""读书角"等服务,帮助孩子们养成勤读书、善动手、爱实践的好习惯。

  目前,自治区团委、少工委正在与民政部门沟通,由民政部门出资每年在全区建设10个示范性"梦想号",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按照覆盖自治区所有县、区、旗的目标,今年年底预计将建成"红领巾梦想号"服务中心102处。通过建设"红领巾梦想号",初步实现了以下目标:一是将少先队工作有效带进社区校外,推动了社区、校外少先队工作;二是搭建了服务少年儿童的新平台和少先队校外工作的新阵地,增强了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三是畅通了学校、社区和家长间的联系沟通,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关心支持少先队工作、服务少年儿童成长的合力。

作者: 编辑: 潘语涵
1 共1页